时间:2023-4-3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白癜风初期症状有哪些 https://m.yiyuan.99.com.cn/bjzkbdfyy/a/261678/

过去,在山村行走,人们为什么不用担心迷路呢?也许有人会说,路是死的,人是活的,可以问路呀。这话只对了一部分,如果在没有人烟的地方,又找谁问路呢?

在人们的印象中,山区群山连绵不绝,林海苍苍茫茫,羊肠小道纵横交错,交通闭塞,信息不通。山区人烟稀少,村寨散布在深山里,村寨与村寨之间相距十多里是常事,有的村寨,组与组之间就相距十多里。

有村寨的地方还好,能碰到人,可以问路,倘若是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,半天也见不到一个人,此时又遇到岔道,不知往哪条道走,那就麻烦了。

不过,这种事情在旧时农村很少发生,每遇岔道,不用问人,在叉路口都立有指路碑,就像现在城市中的路标牌一样。

本文以湖南西部与西南部山区为例,为读者介绍山区指路碑与指路碑背后的故事。

1、什么是指路碑,指路碑有何作用?

在湘西与湘西南,传统山村道路(不是现在的公路)的岔路口,我们现在仍然还能见到一种立在路口的石碑,这种石碑俗称“指路碑”,也称“分路碑”。在当地的各种土语中,“分路碑”的使用比“指路碑”要更普遍。

山村除山路弯弯外,山路中很多岔路,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树,从树干往上,大树枝又分出小的树枝,小树枝又分出更小的树枝,每条路所去的地方不一样。有的路又像一张网,路路相交,又路路相通。

像树杈一样的路,一条主干路分出多条路来,称为岔路,有三岔路、四岔路、五岔路等。这里以三岔路为例:三岔路形同“丫”字形,也就是不管从哪一条路走来,前面的路都会分出两条路,农村俗称“三岔路”,或者“三条路”,也就形成了三个“丫口”。通常来说,三个“丫口”都立有指路碑,每块碑上都指两条路。碑上指路的格式多为:左走某处,右走某处,或者以溪河的流向来定上方向和下方向,上游为上方向,下游为下方向,碑上也就写成:上走某处,下走某处。四岔路以上的,以此类推。

像网格一样的路,最典型的就是十字路,路往四个方向延伸而去,农村俗称为“四条路”,这样就形成了四个叉路口。这种路的指路碑,比“三条路”容易说清楚,通常来说,碑上写:前为何方,后为何地,左走某处,右走某处。

湘西与湘西南农村方言很多,不仅有湘语土语,还有苗、侗、瑶、土家等多民族语言,因此,这里素有“十里不同音”之说。意思是说,这里方圆十里左右,就会出现不同语言,有一些有一些地方语相互之间可以交流,但有一些土语相互之间不能交流,要另一种语言,也就是旧时的“官话”作为媒介才可交流,然而,除了读书人、乡绅、在外经商闯荡的人能听懂也能讲“官话”外,当地民众大多不会讲“官话”,也听不懂“官话”。因此,即使在山路上碰到村里人,也可能因语言不通,交流困难,无法问清楚。

旧时,经常发生这样的事,从山外新来的挑担客(走村串房的货郎),因为不识山路,在山路上转来转去,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,被困在山里几天几夜,后来还是遇到当地人把他们带出山。好在他们的挑担里,装有用来卖的或者用来换物品的糖类食品,否则早就在山里给饿晕或饿死了。

正因为如此,山村人家喜欢在叉路口立指路碑,为行人指路,以免他们迷路。于是,当地人就在岔路处设立指路碑。指路碑的设立主要有两种情况:

一种是公益性的,由官府竖碑,主要是官路(各种驿道),或乡村集资竖碑,这种指路碑的碑上,一般直接写“分路碑”或“指路碑”名称。

另一种是由山村人个人出资竖碑。山村人把立指路碑视为与修路架桥一样,为人行善,积功德。但是,个人出资立的指路碑,名称不写“分路碑”或“指路碑”,而是写“挡箭碑”,其中的民俗原因,后面再介绍。

2、旧时农村那些不识字的人是如何看懂指路碑的?

有了指路碑,对识字的人来说,没有什么问题,但是,如果出门之人不认识字怎么办?旧时农村,识字的人是少数,而不识字的人是多数。实际上,这个问题也得到了解决。旧时,不识字的人走路出远门,用两种方法解决不识字的问题:

一是在出门前写好“路条”。所谓路条,就是把出门之人所走的路遇到的指路碑,由识字的人全列出来,把要走的名用笔在路条上圈起来,每到一处岔道,就用路条地名与指路碑进行核对,依葫芦画瓢,虽然不识字,但字的形状还是能辨别出来,只在指路碑上找到与路条完全相同的文字就行了。

二是带着《路程歌》出门。旧时农村,每个地方都编有当地的《路程歌》,大多由熟悉当地道路的人编写,既有干道《路程歌》,也有支道《路程歌》。有的《路程歌》所载的道路跨越数省,比如,湘西南一带的《路程歌》中,有前往贵州、广西、云南、四川等地的《路程歌》。

《路程歌》属山歌或者民歌的一种,其内容是,从某地出发,要经过哪些河流渡口、桥梁、山坳、村庄、凉亭、古树林、火铺(客栈)、巨石、水井、岔路、山界(翻越山岭的路)等等,都编入歌词之中。尤其对每处岔路的各分路的地形地貌,描述得非常清楚。

旧时,农村很多人虽然不识字,但喜欢唱山歌和民歌,因此,民众对《路程歌》倒背如流。不识字的人出门时,带着手抄本《路程歌》,将出行要经过的岔路和地名做上记号,按照《路程歌》和指路碑上相同的的地名(文字)所指方向走,就不会出错。

3、民间指路碑为什么要取名挡箭碑?

指路碑或分路碑,只是民众口头上的说法,是按照官府或者地方公益所竖立的指路碑的名称沿袭下来的,这种名称在民间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习惯。而这个人立在岔路口的称名,在碑上书写的是“挡箭碑”。

挡箭碑”上写有“弓开弦断、箭来碑挡”,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?

在处于雪峰山脉(俗称梅山)的湘中、湘西及湘西南等地区,民间有三种说法。

一种是神话传说

雪峰山地区及周边省区的狩猎行业,尊张五郎为祖师爷,称为梅山祖师,全称梅山翻坛倒峒张五郎,同时被尊为民间神祇,其神像是倒立的,也就是双手着地,双脚朝天。

相传张五郎因被妻子捉弄,变成了倒立模样,所以他也喜欢捉弄别人,尤其喜欢捉弄在山路上独自行走的路人。如果让他碰到了行人,张五郎会让前面的路一条变数条,让行人分不清该走哪条路。即使此人在这条路上走过多少遍,也变得很迷糊,或者走错路,或者在一定的范围内来回打转。

传说张五郎使用一副弓箭来捉弄,他拉弦射出一支无形的箭,被射中的路人就会迷路,到了一定时间就会自动解除,恢复原来的神志。

张五郎的妻子,将破解张五郎射箭方法告诉山里人,只要在有岔路的地方立起挡箭碑,写上“弓开弦断,箭来碑挡”八个字,张五郎在捉弄路人的时候,要么开弓拉弦的时候,弦就断了,箭就射不出来,要么箭射出来后,因有石碑挡住,箭射不到路人。

也就因为如此,民间个人立指路碑时,就在碑上刻上“挡箭碑”三个大字作为石碑的名称。

二是现实生活中路人安全的需要

旧时山区,有以狩猎为生的猎人,在火器还未出现之前时,猎人用的是弓箭,就是火器出现之后,还有很多猎人仍旧使用弓箭。

弓箭不长眼,猎人在山里用弓箭猎杀野物的时候,因为只专注猎物,而容易忽略山里的道路和行人,这样就有可能出现流箭伤人的情况。有时,人在山路上走,被柴草或树木遮挡了视线,看不清楚,把行走的人误认为是猎物。

民间在立碑时把指路碑写成是“挡箭碑”,主要有两个目的:一是提醒猎人,在打猎的时候,要注意山路及山路上的行人,避免造成误伤。二是提醒路人,在走路时要眼观六路,耳听八方,碰到有人在狩猎时,要主动出声,以免被猎箭所误伤。

因此,“挡箭碑”为了让路人不被乱箭所误伤,用这种名称来善意提醒。

三是民间认为公益性行善积德可消灾的风俗

旧时农村,凡是行善积德之事,均被附会一些民俗方面说法,指路碑也不例外。山村人认为,岔路口立指路碑,可以让有病灾的小孩子,能够躲避灾难,顺利成长。

这种说法类似山村人们在溪涧之间架木桥、石板桥,还有修路、建凉亭、在路边挖井、在井边放供路人饮水的水杯等,也同样有如此说法。“挡箭碑”上写有“长命富贵,易养成人”八个字,而个人建的桥、凉亭、水井等公益设施上,也同样写上这八个字。

指路碑也被牵强附会了一些当地的民间传说,使这一物件变得更具神秘感。

旧时,家里境况稍好的一般要立石碑,家里贫困一些的就立墓碑。如今,此种民俗在少数乡村仍然还能看到,但多数改为立木碑了,主要是因为现在乡村交通便捷了,村里都有了路标牌。

再说,现在乡村交通条件好了,人们出行再也不用走这种山路,很多山路早就荒废,让草木湮灭了。因此,山区这种古老的指路碑,其公益性和实用性已经丧失了。

从风俗方面来说,实事求是地说,“挡箭碑”带有一定迷信色彩,同时也寄托了乡村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愿望。从客观上来说,过去山路上的指路碑,给路人出行带来了方便。而一些民俗方面的说法,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,使这种指路碑布满山村,成为乡村的一道历史风景。

读者朋友,你见过这种指路牌吗?你家乡也有这种指路牌吗?迎接在评论区留言探讨。
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coolofsoul.com/bbqb/bbqb/25020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